最新目录

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引致风险分析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的引致风险 (一)产能过剩风险 金融宽信用和宽货币的双松状态,使金融机构加杠杆的同时也在驱使实体经济加杠杆,但经济需求状态即实体脱实向虚已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的引致风险

(一)产能过剩风险

金融宽信用和宽货币的双松状态,使金融机构加杠杆的同时也在驱使实体经济加杠杆,但经济需求状态即实体脱实向虚已发生变化,也需要我们金融状态发生变化。

实体公司放大杠杆以增加产能,而中国创造了世界之最的企业高杠杆率则与中国现行经济中的产能过剩相对应。产能过剩之所以出现,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和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全球危机爆发后开始下降,内需和外需都在萎缩。在这种情况下,长期高投资的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产能相对过剩。目前中国面临的产能过剩不仅限于钢铁、水泥和煤炭等传统制造业,在某些新兴产业迅速布局之下形成了一批如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行业的产业过剩。产能过剩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企业的投资回报。如果说产能的构建是中国企业的崛起方式,那么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企业的整体投资回报率。

(二)制造业竞争力下降风险

资金脱实向虚,回报率低下的同时金融的回报率高企,杠杆的收益更甚,社会环境处于非健康状态,忽略了实体的金融业发展难以为继。高收益的金融领域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甚至高科技人才均踏入金融圈,其中不乏大量跨专业者。专注于赚多钱和赚快钱的途径,梦想以投机的方式积累财富,实体经济所需人才流出至金融领域,暴露出制造业人才流失风险,导致未来的制造业竞争力存在下降风险。

(三)转型升级阻断风险

实体经济受到资金调控的敏感度最高,信用一紧缩,企业在转型期内去产能的要求下,会自然遭遇要求“去杠杆”的难题,也就是融资难与贵的问题。如果并非基于企业意愿的主动“去杠杆”,而是最终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遭遇银行断供断贷、遭遇营业收入的下滑、遭遇成本和费用的短时上升,最终导致无法向银行还本付息,这种便属于被动的“去杠杆”,也是常见的一种被迫去杠杆的方式。它对宏观经济影响不仅涉及到GDP等经济发展形势,更多的是就业与社会稳定等社会发展态势。

(四)银行业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风险

银行刚性兑付的影响之下,金融机构在选择基础资产上,偏重“抵押”而看轻“尽调”,注重抵押实物,而尽职调查往往只愿走形式与过场。银行借贷关系、借贷对象、借贷成本直接关系银行的收益,结果便形成了对政府信用和国有企业的更加偏好。我国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称之为“所有制歧视”的信贷链条。以中国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例,杠杆率高主要源于国企的高杠杆所带动的整体企业高杠杆。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的原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若要传导至实体经济,需要货币政策进行路径传导,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并非单一而向,需具备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将资金从央行存储改为流通入金融市场,主要是银行间市场,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投入货币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将商业银行系统的信用投入至实体经济中,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投放信用环节。两个环节加起来才构成了金融机构使用货币到实体经济接受货币的路径。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银行在投放货币这一环节并未出错。现行的宽货币是为了稳增长,稳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在提供资金给实体经济这个环节中,究竟投多还是投少完全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自主决定。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至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启了灵活货币政策的通道,已数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特别是某些重点领域,总计已释放数万亿元的基础货币。但是最终效果并没有预估的好,源于第二个环节出现传导流通上的瑕疵。即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派生,将货币的传导者即金融机构的关键作用未能发挥好,大量实体企业的信用不能被金融机构所接受,基于防风险的自我暗示,金融机构不敢向实体经济输送信用,此环节的障碍仍未能扫除清。因为这一环节商业银行受到强监管、风险偏好、经济形势的影响自主决定自己向市场投放多少信用,在商业银行收到强监管被动紧信用到风险偏好保守主动紧信用,使得宽泛的货币资金在银行系统里面空转,没有向实体经济增加信用。所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畅通。这便是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畅的原因。

三、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的对策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429/597.html



上一篇:金融衍生工具的规制问题研究
下一篇:科技赋能促进金融发展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