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探索(2)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2 能力实现矩阵序号 能力 实现(课程/环节,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1 具有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学、会计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

表2 能力实现矩阵序号 能力 实现(课程/环节,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1 具有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学、会计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企业运营仿真综合实训、公司金融、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2 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力 互联网金融导论、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3 具有互联网应用及开发能力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科学计算语言、大型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测试4 具有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能力互联网金融模式、金融工程学、金融程序交易、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互联网金融理财与投资5 互联网金融平台设计与运维能力网站开发与运营管理、移动金融应用开发、HTML 技术6 具有新媒体营销推广优化能力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金融数据挖掘案例分析,网站开发与运营管理7具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具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金融学、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理财与投资、互联网金融法规与监管、互联网金融综合业务(实训)、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金融数据挖掘案例分析、科学计算语言、大型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8具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过程管控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联网金融概论、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金融法规与监管、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实训)、互联网金融综合业务(实训)、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表3 素质实现矩阵序号 素质 实现(课程/环节,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1 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 通识课程、第二课堂2 身心健康、情感素养 体育锻炼、集体活动、第二课堂、军训3 职业素养 企业实习、见习调研4 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和协同工作的素质 学科竞赛、第二课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2.瞄准行业前沿,以河北省互联网金融实验中心为龙头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图1 基于OBE 的教学设计流程

以“服务国家战略”“对接产业行业”“引领未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四大理念为引领,构建“专业与工程相互支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创新与创业双创融合”的校内外跨专业实践创新平台。河北省互联网金融实验中心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学校“金融+X”、“X+金融”的育人观念,明确了“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的中心基本定位,提出了“融合、开放、合作”的实验实践教学理念,除了在互联网金融实验中心开设课程中的基础实验外,还单独在第6 和第7 学期加入“金融大数据分析”和“金融科技应用”两个专业实训周,以及跨学科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开设第二课堂,通过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安排学生专业实习,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顶岗实习”、见习调研,四个月时间的企事业单位的毕业实习,形成企业、基地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互联网金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3.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密切合作,共建课程,共建专业,探索形成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金融学院坚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使命。按照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要求,探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与学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全面素质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进培养方案、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和进评价“六进”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河北金融学院与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学校建设了中国银行“未来银行”旗舰店以供学生在校实习实训;学校还与多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大数据公司等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在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企业顶岗实习、教师挂职实践和大数据综合实训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厚的合作,确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学生3 年在校学习和实践,1 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专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28/688.html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宏观与微观原因研究
下一篇:我国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