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河北省金融支持易地搬迁移民可持续生计长效机(2)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易地搬迁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因为为解决易地搬迁后群众的就业问题,成立的农村合作社或者是小的创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

在易地搬迁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因为为解决易地搬迁后群众的就业问题,成立的农村合作社或者是小的创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比较薄弱,缺乏规模效应,同时企业自身没有什么资产,缺少担保能力,根本无法保证及时还款,这都增加了为搬迁地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的风险。这也直接降低一部分金融企业对这部分企业提供帮助的热情。同时现在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金额相对于小微企业扩大生产,或者搬迁群众创业来说是比较少的,对资金短缺的缓解作用有限,这也导致这类企业和群众借款的热情不高。

2.2 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缺乏,推进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在金融扶贫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众多,工作的协调难度很大。本应多部门间互相帮扶,互相提供有效的扶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但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虽然在金融扶贫方面有人民银行作为牵头部门,但在真正开展工作过程中,商业银行、财政、扶贫办等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沟通断层。尤其在资金整合、项目对接、风险担保等过程中,各部门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造成了一定的金融资源的浪费。为解决以上问题,2017年,河北省由省金融办牵头,省金融办。河北省银监局、省工信厅及相关金融机构成立全省金融扶贫组,指导金融扶贫政策落实,为防范金融精准扶贫的风险提供了更多的保证政策。2018年,河北省扶贫办出台了《河北省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服务服务办法《试行》》,该办法的实施为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风险提供了基础数据。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金融机构间沟通问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但是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3 缺乏易地扶贫的金融扶贫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有限,农民存在接受金融服务不便,贷款难等问题,这都是金融业自身追求利润的本质导致的。金融资源的分配一般是由市场调节,依据市场规律设计,满足追求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而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很难吸引到金融机构。虽然我国在政策上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还是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的调动起金融业在扶贫上的热情,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其增加信贷投放量,和开发更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进行金融创新。

同时,金融扶贫过程中缺乏约束机制。金融扶贫过程中是由政府与金融机构企业合作为搬迁地贫困人口提供贷款服务,这个过程中环节多且复杂,再加上金融机构基层人员利益和任务压力的驱使,使很多扶贫资金没有流向最需要的贫困人口。

3 建议

3.1 强化搬迁群众的金融意识,普及金融知识

目前搬迁群众对金融扶贫政策的错误认知依旧存在,这导致资金回收率偏低,尤其随着先期发放的贷款临近到期,坏账率势必会上升。再加上本身回款的周期较一般的贷款资金回款周期要长,不及时的采取措施,势必加速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金融扶贫不能长期有序的维持下去。所以要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树立正确的对待金融扶贫政策的认知。同时金融企业要配合政府全方面的推广创新创业和金融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生技和观念问题。搬迁群众有了持续的收入来源,加之金融扶贫政策的扶持,定能形成良性循环。

3.2 政府继续积极投入,坚持脱帽不脱责

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于今年上半年全省脱贫摘帽的工作目标。然而随着新冠疫情在全国的蔓延,如何做好防疫的同时,恢复经济,同时保证脱贫攻坚继续有序的开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压,强力推进各项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尤其做好搬迁群众和贫困县摘帽的后续扶贫工作,巩固现有成果,做到脱帽不脱责,落地落实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尤其做好因病致贫群众的帮扶工作。

3.3 充分利用“互联网+”,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随着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在乡村的推广,让金融金钩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广金融扶贫政策成为可能。网上银行、银行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很好的弥补了线下网点布局不足给贫困群众带来的不便。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互相合作搭建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有效解决扶贫对象分散在各处的问题。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汇总多方数据,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降低基层重复收集数据的负担,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429/595.html



上一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风险防范策略分析
下一篇:金融衍生工具的规制问题研究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