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中国电影产业与投融资发展态势分析(3)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善,中国电影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不仅有自有资金、行业外热钱,上市并购等方式,还有银行金融机构、影视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

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善,中国电影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不仅有自有资金、行业外热钱,上市并购等方式,还有银行金融机构、影视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方式。这些融资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其中“自有资金”的优点是利润可控,但资金总量不大;“业外热钱”虽然对回报要求不高,但其持续性差,并喜好控制项目、易附加额外要求;而“上市并购”资金体量大、再融资容易,但运作周期长、难度大;“影视基金”发展迅猛,其合作较为简单,但存在着“资金成本高”“对项目较为挑剔”等问题;而“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持续性较强,但需要担保增信或抵质押物等;而“互联网金融(众筹)”是目前金融创新的主要模式,将融资与营销结合,但增信机制并不健全。

虽然融资方式各有利弊,但资金需求者的可依据自身的实际和要求、甄别优选、多元组合,实现与资本的更好对接。

7.用资本链接大电影产业,促进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家战略的施行,中国电影海外合作、投资近年迅猛发展。合作、投资形式不断拓展,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单片项目合作”,中方投资合拍影片;

第二类是:“设立海外独立子公司”,进军国际电影市场,如“华谊兄弟”“乐视影业”“游族影业”等纷纷在海外建立独资子公司;

第三类是:“跨国并购/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如近年万达的国际资本并购以及国际化战略;

第四类是:“主动精准的深入合作运营”模式,即与多个公司进行顶尖资源的配比,合作拓展优质IP:通过参与到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分享更广阔的收益和相关权益,学习好莱坞优质IP孵化、衍生、拓展的成熟机制。如复星国际投资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Studio 8,博纳影业以2.35亿美元投资美国TSG娱乐金融,且后者是二十世纪福克斯长期的融资合作伙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外合作频繁,电影金融化运作也日渐与国际接轨:如美国好莱坞的影视投资中流行“拼盘投资”模式,即由一家银行或投资公司建立起一支电影基金,从私人或机构投资者那里募资;这笔基金然后被用于投入某个特定制片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较多数量的电影项目;一般电影拼盘投资项目会涉及10-30部电影,而投资额度在10%到50%之间。2015年,华谊“美国项目公司”就与美国“STX娱乐”达成合作采取类似拼盘合作模式,公司计划与美国STX娱乐公司联合投资、拍摄、发行不少于18部合作影片。项目由华谊在美国特拉华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负责经营。华谊兄弟可从三个方面获得合作18部影片的收益:一是按协议约定收取大中华地区的发行代理费;二是按照投资份额及协议约定分享合作影片的全球收益分成;三是按照投资份额拥有合作影片著作权。

8.以电影标杆企业协同金融机构打造中国特色金融支持平台

“电影保险”“完片担保”是中国电影投融资科学发展的关键要素。2015年可谓是中国“电影保险”的起步年:年初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担保公司——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国分公司,试水中国电影庞大的市场。一些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开始利用自身的“品牌、经验和资源”尝试打造中国特色的“电影保险”或“完片担保”:2015年8 月,国内大型的影视类上市公司华谊兄弟和平安银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以打造“大金融+大娱乐”合作模式,这是国内首次影视公司与银行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平安银行整合了平安集团保险、银行、投资全牌照金融体系的资源,从“商行+投行、融资+融智、引资+引流”三个层面,全面支持华谊兄弟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三大业务板块的发展,助推影视与金融的融合。

“电影保险”以及“完片担保”需要一系列的配套金融产品作为辅助,还需要银行、保险公司等多个单位共同协作,“循序渐进”的实现。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体系的发展,借由行业标杆企业的推动,以进一步促进金融支持平台的完善。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对策

近年中国电影投融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但仍不够健全,还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如“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估方法和评价体系缺乏”“金融支持体系不够健全”“风险控制、保险机制不明晰”等等。有必要加快中国特色、科学完善的投融资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主要对策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331/568.html



上一篇:试论中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
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