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理论与实证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体育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需要[1]。从20世纪末市场化起步,到奥运时代崭露头角,直至迈入“黄金时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之路,其实质亦是产业资本

体育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需要[1]。从20世纪末市场化起步,到奥运时代崭露头角,直至迈入“黄金时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之路,其实质亦是产业资本实现自我扩张的过程[2]。金融深化理论认为,资本要素作用于产业增长的效率取决于金融发展[3]。换言之,金融供给水平决定了体育产业资本生成、流通与配置的有效性,是刺激体育产业规模增长、结构改善,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体育产业作为市场潜能巨大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与幸福产业,具备新颖的商业模式和先进的业态组合,能够赋予金融资本充分的创造空间,有利于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金融供给恰似“珠联璧合”。然而现实中,二者的交叉渗透却面临诸多摩擦,“融资难、融资贵”与“泡沫化、风险大”的两极难题并行存在[4-7],体育金融欠发达反而成为制约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8]。

据此,学者们以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为焦点,围绕金融财税政策[9]、资本市场建设[10-12]、保险产品开发[13]、融资方式拓展[14-17]等金融子领域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一方面金融属于典型的要素联动型体系[18],限于宏观思路及适用理论的欠缺,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微观局部,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之间的互动机制尚不清晰;另一方面,产业金融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现有文献多侧重于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关系的质性探讨,却鲜见量化实证研究,二者交互作用的现实效应亦未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金融创新,加剧了体育产业金融抑制,削弱了金融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

协同演化理论源于生物学研究,扩展至产业经济学领域,关注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变迁过程,旨在考察产业演进进程中不同经济主体间的联系[19-20]。这为分析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的作用关系提供了新的逻辑框架和检验工具。从协同演化的视角出发,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的融合绝非定义的机械叠加,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过内部各要素间资源融合、能量互动及信息互通,促进整体的要素配置优化与运行效率改善,继而实现双方共赢的溢出效果的一体化经济体系。由此,本研究秉持系统科学的观点,利用协同演化理论,首先从理论出发,探求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相互作用的内生机理与外部功能,以揭示二者协同演化的机制;其次,进一步借助耦合协同模型,对现实中二者的协同演化效应进行动态计量与实证分析,以期厘清金融助力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层关系,为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本运作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导引。

1 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机制

根据产业资本的运转规律,体育产业系统的要素组成主要包括产业管理部门、产业市场,以及包括俱乐部、赛事等在内的具备投融资需求的广义体育企业。而金融供给的系统要素则主要包括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和金融相关机构等。双方的协同演化机制是一个多要素、多主体、多层次的集合体,是典型的开放型复杂系统的形成过程。宏观上,两系统内部要素间具有相互助力的融合需求,激发了系统协同发展的牵引动力,是二者协同演化的内生性机理。微观上,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各主体则通过密切联系、相互合作,保障双方融合的顺利实现,建立起系统协同演化的外部功能体系。内生机理是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的触发性原理,而外部功能则是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两者同构了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的协同演化机制(见图1)。

1.1 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的内生机理

图1 体育产业与金融供给协同演化机制Figure1 The Mechanisms of Synergetic Evolution of Sport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1.1.1 金融供给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1)资本供应机理。资本供应是金融供给的基础功能,主要通过资本形成、资本流通与信用催化3类途径实现。首先,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在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背景下,消费需求的长期积压和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致使产业迅速转入高增长的快车道,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撑。金融供给具有动员零散社会储蓄,并将其转化为产业投资的机能,在金融机构的运作下,资本要素得以集聚并形成规模化金融资本,以注入体育产业,填补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其次,金融市场具有信息揭示能力,可有效提高投资者识别优质体育企业及项目的精准度,并降低融资方资金获取门槛,削减交易成本,大幅提高产业资金流通效率。最后,金融交易刺激社会信用扩张,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引导下,信用水平向体育产业这类新兴产业倾斜,有利于体育产业利用货币势能,加大财务杠杆,进一步撬动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312/545.html



上一篇:对留守儿童民工子女公益活动的探索
下一篇:黑龙江省物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