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若干政策(2)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1.完善新市民健康保障。 加强保险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加强与市医保部门合作,遵循政府引导支持、群众自愿参保、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实行市

11.完善新市民健康保障。加强保险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加强与市医保部门合作,遵循政府引导支持、群众自愿参保、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研究不与户籍挂钩、不限既往病症、不限年龄、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郑州定制型惠民保项目;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主动对接新市民所在企业,提供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同时,加强与工伤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发展适合新市民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充分考虑其职业特点,推出驾乘人员意外险、快递员团体意外险、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险等。

4.加大企业纾困帮扶。将吸纳新市民较多小微企业纳入“万人助万企”“行长进万企”和线上常态化银企对接活动支持对象,加强走访调研和融资对接,助企纾困解难。鼓励驻郑金融机构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的接续转换,加大续贷政策落实力度,对确有还款意愿和吸纳就业能力、存在临时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统筹考虑展期、重组等手段,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方式。针对新市民就业创业涉及较多的餐饮等服务型小微企业,探索通过政府推动、企业投保、保险公司承保的方式,运用保险机制缓释相关市场主体营业中断风险,稳定企业经营预期。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优化政策机制。发挥再贷款政策牵引带动作用,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郑发放符合支农、支小再贷款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人行郑州中心支行及时给予再贷款支持。创新市创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年度提升机制,将基金放大倍数与贷款还款率挂钩,上年到期还款率达到90%以上的,责任余额可放大到基金账户存款余额的5倍;达到95%以上的,责任余额可按照国家规定适当放大至10倍;上年到期还款率低于90%的,原则上暂停经办银行新增创业担保贷款业务。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若干政策

一、政策适用范围及重点领域

提升新市民在郑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在权益保障、金融素养提升方面,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

从完善健康医疗及养老服务方面,持续完善和提升对新市民的服务质效和保障水平,切实提高入郑新市民的医养健康保障,提升在郑生活幸福感。

本政策涉及的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郑州常住,未获得郑州户籍或获得郑州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本政策侧重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以及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

6.拓宽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方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自持运营。企业持有运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具有持续稳定现金流的,鼓励其通过物业抵押增进信用,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信托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依法合规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

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优质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新市民领域“急难愁盼”问题,以支持新市民效果来检验作风建设成果。

将新市民纳入我市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强化新市民在郑创业资金保障。强化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减压纾困,扩大生产经营,助力其更好发挥中小企业吸纳新市民、稳岗稳就业的作用。

3.创新产品模式。强化创业信贷产品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创业新市民信用状况,推出个性化创业信贷产品,提供减免服务收费、灵活设置还款期限等服务。强化业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商业银行合作的转贷款业务模式,稳步加大转贷款投放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强化平台搭建,推进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创业投资大数据平台建设,归集创业投资企业、中小科创企业等数据信息,提供融资对接服务。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zonghexinwen/2022/0721/990.html



上一篇:宝新金融:将竭力于三个月内物色新人选委任独
下一篇:港股异动 | 宝新金融(01282)拉升25% 近一月南下资金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