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新基建风口下的新金融发展逻辑浅析(3)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是先进人工智能状态下的智慧金融化。对于整体5G 而言,5G 让云可以随时随地地从私有云进化成为全民使用的公有云,这让原先散落于各家企业的云服务

二是先进人工智能状态下的智慧金融化。对于整体5G 而言,5G 让云可以随时随地地从私有云进化成为全民使用的公有云,这让原先散落于各家企业的云服务甚至个人的电子计算机都有可能成为被调动起来的算力资源,从而让人工智能的服务能力呈几何级数提升,对于金融业来说,金融体系将会通过整个5G 云与不同的商业生态形成有机对接,我们所说的“大平台+大服务”的业务运营模式将会构建起来,对于金融来说超强算力下的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深度学习的帮助之下,彻底取代传统的人工操作,让人工成本这一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高成本壁垒消弭于无形之中。

仅以商业银行为例,在5G+人工智能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工智能能力通过API 接口将各类金融服务与能力,甚至非金融服务能力向自己的合作伙伴开放,从而让金融服务可以巧妙地植根于非银行APP、机构服务APP 甚至政府政务APP,正如同当前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植入一样,金融服务的范围将会超越传统的移动支付之外,让只要有需要的场景就有相对应的服务。比如说在电子商务消费的场景中,人工智能化的金融投顾可以在给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当资金不够的时候适时通过人工智能申请消费金融信贷,自动选择利率最低的最优信贷方案,当资金充裕的时候向自己的用户提供经过最优规划的投资建议,帮助用户进行投资,实现资金风险可控的收益最大化。

从智慧金融实践来看,当前的新基建下的5G+智慧金融完全可以将金融业由封闭生态改变成为开放生态,积极布局出行、住房、教育、健康、养老、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各类日常生活领域,构建起一整套的个人金融服务全渠道。

三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万物互联金融化。如果说智慧金融还比较集中于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话,那么基于5G 的整体工业互联网则是一个全面万物互联的建设体系。对于当前的工业来说,虽然很多生产制造都已经实现了数据化,但是这些数据都是集中于工业制造业体系内部的传统数据,这就导致了对于金融业来说,金融业对于制造业都是一个黑箱,由于无法了解制造业的过程,在金融业服务制造业融资的过程中,往往只能用最传统的抵押贷款方式,比如房屋抵押、土地抵押甚至一些最终的工业制成品抵押,由于严重缺乏合适的抵押品,再加上没有有效的信用评级手段,这就导致制造业体系出现了严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特别是针对尚未上市资本化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几乎成了其生存的巨大挑战。

但是在工业互联网的体系之下,我们看到,一方面,RFID 技术的低成本化发展,让每一件产品都连入物联网成为可能;另一方面,5G 传输技术的普及,帮助这些已经数据化的产品可以进一步联网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果能够配合大数据技术,从市场上充分了解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从工业体系内借助工业物联网了解企业的生产状态和产品品质状态,再加上企业的资金流情况,就可以对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进行充分的评级,如果再借助人工智能的信用评分体系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对一个企业的全面生产状态进行动态的了解,这对于金融业来说无疑增加了对于企业信用评估可信度的可能性,从而为缓解整个中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四、结语

当前新基建的大规模投资无疑为正在进行全面移动互联网化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5G 技术的普及将会帮助金融业进一步构建起足够的市场发展空间,这个时候以5G为基础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就可以快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金融商业模式,这才是新基建下的新金融发展机遇。对于金融产业来说,借助金融科技发展新金融业态的趋势已经形成,而新基建无疑成了整体的催化剂,将会帮助金融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值得深入研究。

[1]俞聪,丁怡纯,王翩翩.区域综合开发视角下未来城市新基建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9(20):53-60.

[2]祝波善.新城市+新基建:链接未来的场景[J].中国勘察设计,2019(9):66-69.

[3]孟月.物联网市场如何迎接48 万亿的“新基建”[J].通信世界,2020(8):15-16.

[4]金峰.“新基建”为物联网产业带来“加速度”[J].通信世界,2020(8):19-20.

[5]蒋雅丽.“新基建”下5G 建设提速 多项采购大单落地[J].通信世界,2020(7):5-6.

[6]吕欣阳.5G 领衔“新基建”因“地”施策方能释放红利[J].通信世界,2020(7):16-17.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12/678.html



上一篇:关于商业银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下一篇:新金融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