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关于商业银行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2)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建设银行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高站位”,守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初心,在发展新金融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大力实施住房

近年来,建设银行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高站位”,守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初心,在发展新金融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大力实施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等“三大战略”,依托物理网点开设“劳动者港湾”,成立建行大学推动产教融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值得国内商业银行借鉴。

(二)以新金融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金融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金融业基本矛盾的变化,有效整合金融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积极回应人民期盼和社会痛点,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科技性、普惠性、共享性。商业银行把握好这三个属性,对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1.把握新金融“科技性”,发展金融科技,增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效能

发展新金融,最关键的是运用金融科技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金融供给效能,以科技的力量造福大众,以金融的智慧回馈社会,打造金融服务新优势。

(1)加强技术应用。一是推动技术应用场景化,将金融服务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教、医等生活场景的每个环节;二是推动技术应用移动化,以手机银行为核心,打造开放、集成和个性化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三是推动技术应用智能化,通过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主动筛选识别客户、匹配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属性、个性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2)加强数据应用。一是利用数据推进产品营销,对客户的家庭组成、收入水平、支出结构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客户消费规律和潜在需求,找出其中隐藏的关联关系,为产品营销提供指导和建议。二是利用数据防控金融风险,通过利用大数据资源,深度挖掘信贷需求群体的行为特征、发展规律和风险隐患,在流程设计中预判预控风险。三是利用数据构建金融生态,推动传统定式金融升级为场景金融、再演化到生态金融。

(3)强化科技赋能。一是自我赋能,主动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数据支持,强化新技术应用,打造难以复制的服务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赋能客户,就是依托技术进步,提供更加灵活精准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的全方位金融需求。

2.把握新金融“普惠性”,发展普惠金融,提升大众获取金融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得性

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普惠的能量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输送到金融力量还未曾触及的地方,而新金融的普惠性与改革的方向正好契合。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垒大户”的经营模式,将业务拓展到小微企业、涉农群体等普惠客群,既主动承接社会责任,又赢得未来市场。

(1)深刻洞悉客户发展变化趋势。小微客户隐藏着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小型科创企业孕育着未来的行业“头部企业”,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具备潜质成长为“明星企业”,长尾客户日益可能跨越“二八定律”成长为优质客群。因此,商业银行要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重构市场营销体系和获客模式,服务对象从传统双大客户类型,向小微客户、潜在客户、长尾客户转变。

(2)强化金融供给的差异化。通过区分不同类型客户与银行的合作模式,为不同客户群体搭建和创新生态场景,将金融服务融入客户日常社交活动之中,使金融变得有温度,更加方便、快速、便捷响应客户需求。例如,建行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出“民工惠”产品,填补了金融在这一领域的服务“空白”点,帮助农民工摆脱讨薪困境、获得职业尊严。

(3)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银行业务关系千家万户,联系最密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便民、利民、惠民”则是商业银行零售服务的初心。要重点围绕吃穿、家具、家电、汽车、住房、消费升级等六个层面的消费市场,抓好零售业务,加强对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分析,创新推出更多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供给。

3.把握新金融“共享性”,打造开放银行,促进金融资源要素跨界流动融合

新金融的“共享性”表现为以开放的平台和生态赋能社会,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要素跨界流通融合,这也是商业银行破解金融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例如,建设银行依托原有的物理网点建设了1.4 万多个“劳动者港湾”并向社会开放,通过共建打造集便民、公益、政务、信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共治平台,协助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商业银行未来要基于新金融的“共享性”着力打造开放银行,既要开放共享有形的空间,更要与政府、客户等共建无形的空间,依托金融科技,将越来越多的银行服务嵌入第三方平台,让用户在场景中感受到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全方位银行服务。■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12/677.html



上一篇:商业银行发展新金融初探
下一篇:新基建风口下的新金融发展逻辑浅析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