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2)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构建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高校应将新商科的新思想带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借助对社会现有的

三、新商科背景下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构建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高校应将新商科的新思想带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借助对社会现有的新的商业发展趋势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研究,及时调整财经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进行调整时,需邀请知名企业金融代表客座对改革过程全程旁听,并合理采纳专家提出的建议或方案,保证高校改革创新的新商科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当代企业的需求。在高校对财经专业的教育教学体制创新过程中,可以在其中加入教学质量诊断的环节,及时对体制实施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如“8字螺旋式教学诊断”,即在财经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细小的错误进行小螺旋式预警,再通过大螺旋的方式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在高校的财经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日常教学巡查听课员对财经专业课程的整体质量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对财经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抽查,以及对学生毕业设计的严加把控,更能全面掌握财经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对已毕业的财经专业毕业生,建立跟踪反馈体系,定期抽查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便于在高校的教学机制中更好地优化创新[6]。

2.构建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高校对财经专业的人才选拔机制一般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其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筛选的,在高校初期选拔出的能够适应财经应用的对象中,其中一部分能够在大学期间始终保持对财经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后期的财经专业课程中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或已经不想继续创新学习。针对此类问题,应在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选拔时,确立出公平合理、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淘汰机制,改正学生“一劳永逸”的错误思想,对通过财经专业审核的学生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专业技能考核,把在人才培养队伍中专业考核不合格“浑水摸鱼”的学生淘汰,且随时选拔成绩优异且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加入到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这种人才选拔培养机制的建立可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的专业学习进程。

3.构建畅通无阻的校企融通机制。高校的财经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考虑到现代企业对财经人才的特定要求,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新商业企业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在财经类专业优秀创新技能人才的就业与创业、财经类专业优秀创新技能人才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财经专业的技术创新等三个方面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融通机制。主要为新商科类企业提供财经专业的技能共享和教师授课团队的资源等,通过对新商科类企业的了解,可在高校的财经专业课程中设计更多的教学模块,如:新商业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这样可让高校优异人才的技能得以充分地展现,供财经学生相互学习研究。对当地新商科企业来说,可以与高校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通过自身拥有的专业技术以及强大的资本能力促进企业本身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高校内财经专业导师与行业企业导师的双向互动,可共同培养出财经专业领域所需人才。在高校学生就业时,企业前期的自主审核可为财经应用型人才更高效、快捷地提供就业渠道,也使得企业在校企通融机制中获得部分酬劳,政府应对此类企业进行组合鼓励,从而在高校财经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国家经济的不断优化升级过程中,现代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金融的整个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新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作为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背景对财经专业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通过与新商科企业的联合,全力推进财经专业实现理论与应用操作的融合,抓住财经专业课程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商科精英。

[1]郭桂容.应用型新商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3):59-60.

[2]叶映,刘莎莎,余佩芩.新商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2):181-182.

[3]陈昕.新商科视阈下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2):51-52.

[4]伍耀规,任红.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31-233.

[5]任继永.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商科专业群建设探索与研究——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8,(47):100-102.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707/664.html



上一篇:论子夜中金融资本的虚幻性与主体重构
下一篇:新商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