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熊少军从硬笔书法明星到金融书法名家(2)

来源:新金融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01年,熊少军从国防大学转业,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工作,开启了一段崭新的金融生涯。2003年,调入工总行纪委监察室工作,2014年任工总行

2001年,熊少军从国防大学转业,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工作,开启了一段崭新的金融生涯。2003年,调入工总行纪委监察室工作,2014年任工总行工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分管工会组织宣传等工作,这为其展示书法艺术才能和组织开展书法活动提供了良好平台。在他的推动下,工商银行进一步完善了行内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协会,并分别成立各协会理事会,其中书法协会理事达130余人,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熊少军被一致推举为主席。2016年,工商银行成功举办第一届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易会满董事长、谷澍行长和在京行领导观看展览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30余家主流媒体也于第一时间进行了宣传报道,在行内外都产生了良好反响。此外,他每年都组织书协理事深入基层开展送文化活动,为基层职工之家、员工、劳模先进和客户写春联送福字,传达总行党委对基层员工的关心关爱,丰富基层员工文化生活,密切银行与客户联系,促进基层业务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工行企业文化建设。

如果说硬笔书法让熊少军在社会上“成名”,那么真正让其受到业界关注和认可的则是其毛笔书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硬笔书坛屡获殊荣的熊少军就深切地感到,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硬笔书法只能表现实用性,而其艺术性明显受限。正如蔡邕《九势》所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之于书法,亦如琴瑟之于民乐,皆为不可替代之核心所在。尤其是对于将书法艺术作为终身追求的熊少军而言,硬笔书法显然不能满足其在艺术上的“野心”。于是,他就果断弃“硬”从“软”,全身心投入毛笔书法领域。在学书路径上,他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艺术偏好,选择以端正谨严的唐楷入手,并上溯魏晋,后又复回元明,浸淫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十三行》、钟繇《宣示表》和《荐季直表》、智永《楷书千字文》、赵孟頫《胆巴碑》,以及文徴明《草堂十志》等名家碑帖之中,且于赵孟頫、柳公权等用功尤勤,对其碑帖临习不下百通,这也为其筑就了雄厚的书法基础。单就此点而论,他就比当代许多所谓的书法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众所周知,书“狂草”易,写“正楷”难,因为后者更显功底,是无法弄虚作假的。而熊少军则能耐得住寂寞,在喧哗浮躁的氛围中仍然秉承内心的呼唤,深入楷书经典,反复锤炼技艺,不仅掌握了笔法和字法之妙,也为后续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此后,他又旁涉隶书、行书及草书等书体,徜徉于西狭颂、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经典汉隶,赵孟頫《归去来辞》、王羲之的《兰亭序》、《怀仁集王圣教序》等行书经典,以及王羲之《十七贴》和孙过庭《书谱》等草书名帖,在各种书体中相互激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由是书艺日渐精进。在进入毛笔书法领域后,熊少军更加谦虚谨慎,不时向启功等书法名家和前辈请教,并阅读了大量古今书论,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书方向。据其自言,在诸多书论中对其影响最大的要数当代书法大师启功之书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启功可谓是熊少军学习毛笔书法的“指引者”。虽未有幸成为其入室弟子,但熊少军在内心早已视启功为师,在学书中也多按启功书论之“点拨”,不断做出修正,朝着正确的学书方向稳步前行,最终形成了端庄秀逸、雅正冲和的艺术风貌。

熊少军书法以行楷为主,尤工楷书。其楷书根植唐髓晋法。诚如冯班《钝吟书要》云:“学前人书从后人入手,便得他门户;学后人书从前人落下,便有拏把。”熊少军正是按冯班书论的点拨,认准门户,从赵孟頫入手,始得登堂入室。既有“拏把”在手,便觉左右逢源,故其深谙万毫齐力之理,作品气定神闲,筋骨饱满,格调高雅。观其书作,仿佛一位傲然挺立的军人,给人以不激不厉、端正谨严之感。应该说,这既与其军人出身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其艺术审美理念的真实写照。显然,熊少军的书法并不追求波涛汹涌、气冲霄汉的磅礴之势,而是追求一种心灵之宁静与闲适,将心性与书法合二为一,显示出对晋唐遗风的虔诚追求。笔者作为工行员工,曾有幸一窥先生现场书写,但见其行笔一丝不苟,不疾不徐,交代清楚,绝不拖泥带水。显然,熊少军的书法丝毫没有当今一些书法家的弊病——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求新求怪。无论书写内容,还是展现形式,皆追求里外契合、形神兼备,让人赏心悦目。

文章来源:《新金融》 网址: http://www.xjrzzs.cn/qikandaodu/2021/0331/562.html



上一篇: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思考
下一篇:多因素助力我国演艺产业迎高速发展期

新金融投稿 | 新金融编辑部| 新金融版面费 | 新金融论文发表 | 新金融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金融》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